首页> 信息详情

古代计量器具之西汉千章铜漏

在悠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,流传下了很多珍贵的文物。西汉千章铜漏就是其中一个,是早期泄水型漏壶中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一件,内底铸“千章” 2字,壶身外刻:“千章铜漏一,重卅二斤,河平二年(公元前27)四月造。”,第二层梁上刻“中阳铜漏”4字。它高47.9厘米,质量约为8.25千克,由漏壶和漏箭(浮箭)两部分组成。可惜的是,这个千章铜漏的漏箭(浮箭)已经找不到了。那么,问题来了:千章铜漏是用来干什么的呢?它是西汉的时钟,也就是计时仪器,用来测量时间。

我们先来从漏壶的结构开始了解:壶身是圆筒形,内深24.2厘米,内径18.7厘米,容量6384立方厘米,壶盖(高3厘米,径20厘米)上有双层提梁(通高14.3厘米,边框宽2.3厘米,第一层梁厚0.9厘米,距盖顶6.5厘米,第二层梁厚0.8厘米,距第一层梁6.1厘米),有上下对称的 3个方孔(其中,壶盖孔为1.75*0.9,第一层梁孔为1.8X0.93,第二层梁孔为1.9X0.97)用以安插浮箭,壶身下方有三蹄足(约高8.8厘米),接近底部有一出水管(下斜角度25度,上斜长8.2厘米,下斜长7.2厘米,根径2.4厘米,端径1.8厘米,管端有径0.31厘米小圆孔,管长约 8.2厘米)。

它的工作原理是:将千章铜漏盛满液体,漏箭(浮箭)浮于上,液体顺着底部管子缓慢流出,浮箭随之下沉,根据浮箭上刻度位置的变化,完成时间测量。 西汉时期,农民通过千章铜漏科学灌溉农田,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;商人通过千章铜漏的流速,结合标记时间的花纹,来计算商品价格和数量,以确保交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。

众所周知,随着漏壶内液体越来越少,压力变小,水流滴速会变慢。那么,怎么保证水流匀速下滴、保证报时的准确性呢?这就成为了后人们刻苦钻研的问题了。 

打开手机浏览器识别二维码,
   查看手机预览效果